各位朋友好,我是尼摩船长,很高兴能在鹦鹉螺号上与大家相遇。今天,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三国历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。
一日抒忠愤,千秋仰义名。宁为傅佥死,不作蒋舒生——这首出自《三国演义》的诗句,讲述的是蜀汉末年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。在魏国大举伐蜀的关键时刻,阳安关守将蒋舒的叛变不仅害死了同僚傅佥,更给蜀汉的防御体系带来了致命打击。那么,这位将领为何要背叛自己的国家?他的行为又给蜀汉带来了怎样的灾难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一、失意将领的怨恨
展开剩余68%蒋舒原本担任武兴督一职,但政绩平平,毫无建树。蜀汉朝廷决定撤换他的职位,只让他留在汉中协助防守。这个决定让蒋舒怀恨在心,为日后的叛变埋下了祸根。(出自《蜀记》)
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——当我们把事情搞砸时,往往不是反省自己,而是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别人。即便意识到自己的过错,也会想方设法找借口开脱。蒋舒正是如此,他将仕途不顺归咎于朝廷不公,这种扭曲的心态最终酿成大错。
二、精心设计的骗局
当时蜀汉在汉中地区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。以汉水为天然屏障,依托险峻山势修建了包括汉城、乐城、阳安关在内的多个军事要塞。大将军姜维的战略很明确:各要塞守军只需固守待援,待魏军粮草耗尽撤退时再伺机反击。
然而,这个完美的计划却被蒋舒的叛变彻底粉碎。当魏军大举压境时,阳安关主将傅佥严格执行姜维的命令,下令紧闭城门。但心怀怨恨的蒋舒却看到了复仇的机会。
蒋舒假意对傅佥说:敌军当前却闭门不出,这算什么良策?傅佥回答:我们的职责就是守住城池。擅自出战若导致失败,就是战死也难辞其咎。蒋舒却反驳道:你要守城立功,我要出战建功,咱们各走各的路吧。说完就带兵出城,结果却是向魏将胡烈投降。(出自《汉晋春秋》)
三、灾难性的后果
据《三国志·姜维传》记载,钟会围攻汉、乐二城时,派兵攻打阳安关。蒋舒开城投降,傅佥在抵抗中壮烈牺牲。
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澄清:《汉晋春秋》说蒋舒是到阴平投降,但当时阴平是由魏将诸葛绪负责攻打,与钟会的部队无关。而且胡烈一直是钟会的部将,负责攻打阳安关,不太可能跑到几百里外的阴平。因此,这里的阴平应该是阳平的笔误。
蒋舒的叛变不仅害死了忠勇的傅佥,更让蜀汉苦心经营的汉中防线出现致命缺口。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:个人的私怨若不能妥善处理,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